近年来,包头市九原区将集团化办学与校长队伍建设作为两大核心引擎,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人才赋能,构建起“优质带动、全域提升、内涵发展”的区域教育新生态,全力驱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九原区正以坚实的步伐跨越教育优质均衡的新台阶。
集团化办学扩资源
“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现在,好学校就在家门口。”“学校给孩子们配备了好老师,心里一下就踏实了。”……在沙河二小教育集团花园路校区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们回想起曾经的“求学之路”,感慨现在的变化,这正是九原区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生动缩影。
沙河二小教育集团校的总校长赵利生,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经验的教育“老匠人”。他说,集团化不是简单的加盟,而是深度的融合重生。“我们向分校派驻执行校长,骨干教师按需流动,教研活动同步进行,目的就是把沙河二小多年的教学理念、管理文化和课程体系,像血液一样输送到新校区,让它自己产生造血能力。”赵利生说。
集团化的另一端,紧密连接着广阔的农村。就在一年多以前,哈业胡同中心校的王老师还常为教学思路固化、难以突破而困扰。“课堂模式单一,缺乏新鲜理念的碰撞,老师和孩子都很难有更大提升。”转机,发生在与沙河二小结成“教育发展共同体”之后。
现在,每月一次的“同课异构”是王老师最期待的日子。“沙河二小的老师们带来的不仅是新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这种“一对一”的精准帮扶,通过“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机制,让城区校不敢敷衍、乡村校真心受益。数据显示,近两年参与共同体的农区学校教师在市级教学能手评选中的获奖人数增加2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九原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全国名校“联姻”。包三十三中与陕师大、西南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实习生基地建设,为优秀师资的引入和培养奠定基础;沙河二小教育集团与北京华师教育研究院、九原区实验二小与首师大附属学校、麻池中心校与苏州“金陵微课程教学法联盟校”、实验一小与东北师大附中小学部等分别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借智发展”,区域学校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N所学校、辐射整个区域”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名校带动到专家引领、从城乡携手到全国借智,九原区的四种集团化模式仿佛四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了一个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圈,让优质教育资源的活水流向每一所学校。
名师培育强根基
为赋能教师成长,九原区扎实推进“1+4+N”教师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强师计划”“教师星讲坛”“成长中的教育家”系列专项行动。近三年,高规格举办校长论坛22期,200多位高水平专家引领,9000多人次干部和教师广泛参与,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学校治理水平。
“专家不是来给我们现成答案的,而是带着我们一起备课、磨课,甚至一起走进教室,观察学生最真实的反应。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我们知道了好课原来是这样‘磨’出来的。”世纪路一小教师杨贯南深有感触。
除了“向上”借智,九原区更着力于“向内”盘活资源。通过组建“集团校+薄弱校”教研共同体,让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突破了学校的围墙。
哈林格尔中学的青年教师车思琴对此感受颇深:“自从我们和包49中结成教研共同体,每周的线上联合教研雷打不动。我们一起备课,同步观摩名师的课堂,这种‘陪伴式’成长,解决了我们乡村教师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困惑。”
为了让老师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九原区在激励保障上做足了文章,一系列改革方案相继落地:“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了教师交流的制度壁垒;奖励性绩效方案4.0版本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乡镇教师补贴则让农村教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